您当前位置:首页>各地动态

以医防协作为核心的耐药结核病防治新模式


时间:2024-02-22


  1.完善防治机制,构建一套管用有效的耐药结核病“分级防治”服务体系。以疾控机构为枢纽,积极推进医防融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耐药患者管理枢纽负责规划管理与质控、州(市)级耐药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临床诊断与治疗、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耐药患者初筛和转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耐药患者随访管理。2019年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出台耐药定点医院入选标准,并组织完成遴选和评估,2020年云南省16个州(市)耐药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实现100%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当地建立耐药结核病诊疗专家团队,2020年共有14个州市(占87.5%)建立了疾控与临床诊疗联合专家团队。

  2. 完善实验室网络体系,耐药肺结核筛查与发现实现“双提升”。2019年起云南省将耐药结核病筛查范围从耐药高危人群扩大至所有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实现实验室快诊技术下沉县级,不断优化和规范全省耐药筛查流程。2020年全省129个县级实验室100%具备分子生物学诊断能力,其中98.5%(127/129)的县级实验室具备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能力。2023年1-9月全省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达到67.6%,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达96.1%,较2017年提高2倍;2022年耐药患者发现率达93.3%,较2017年提升58.6个百分点;利福平耐药率由2017年的13.1%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3.8%;耐药患者的诊断延迟中位数从2016年的29.5天缩短到2020年的0天。

  3. 以创新为动力,耐药结核病患者关怀和短程化疗实现“双覆盖”。在国家疾控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云南在全国率先探索创建了“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最基本关怀服务模式”,将关怀服务涵盖诊治咨询、住院、随访、居家社区管理和家属同伴支持全过程,“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开通就诊绿色通道,90%的患者采用先住院后门诊的治疗模式,等待病情稳定痰菌阴转后再出院,不断简化治疗期间的复诊流程,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省内实现16个州(市)100%全覆盖。自主研发设计“耐药结核病个案管理系统”,辅助医务人员强化患者随访管理,实时监测患者复诊情况,告知疾控及基层及时提醒和追踪,全国共17个省95个机构安装使用。优化中断治疗的追踪流程,疾控与基层共同工作,增加随访频次,发现苗头后,第一时间介入,面对面干预和解决,保障患者继续完成治疗。优化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建立“57天地”同伴咨询平台,方便耐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后,可线上咨询定点医院医生和护士或同伴,得到有效解决,避免患者断药和丢失。2019年在国家疾控的支持下,开始试点标准化短程治疗方案,2023年1-9月已有41.8%纳入治疗的耐药患者使用9-12个月的短程化疗方案治疗,16个州(市)100%全覆盖。

  4. 坚持政策引导,实现耐药肺结核医疗保障“零突破”。2019年云南省医保局将耐药肺结核纳入全省门诊特殊病管理,报销比例达70-90%,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仍有困难的,可申请医疗救助,其他活动性肺结核继续纳入门诊慢性病管理,在全省范围实现耐药肺结核医保政策的零突破。2023年云南省医保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耐药肺结核报销的用药范围。全省16个州(市)100%实现政策落地报销,最大限度减轻了耐药患者的诊疗负担。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为耐药患者提供更多的保障。

  5. 积极争取资金,为耐药患者提供免费二线核心抗结核药物。在推进医保报销的同时,积极争取各项财政专项资金,采用省级统一采购、发放、管理的方式,免费为全省耐药患者提供部分价格昂贵的核心二线药物(包括贝达喹啉、利奈唑胺、氯法齐明等),截至2023年底,共计投入约1300万元。2023年1-9月全省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达86.2%,较2017年提高1.3倍,其中89.7%的耐药患者实现全口服化疗。

  

入户随访关怀患者

  

入户随访关怀患者

  

 

云南省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

 

Copyright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2007-200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 tb.chinacdc.cn
E-mail: nctb@chinacdc.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102475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