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预防 重筛查 终结结核
时间:2023-08-11
结核病是一个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今仍在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1882年3月24日德国著名医学家、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为了纪念他,每年的3月24日被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2023年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除头发、牙齿、指甲外,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全身各个器官,主要人体肺部,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超两周或痰中带血,全身症状有午后低热、盗汗、胸痛、胸闷、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近年来,我国结核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每年仍有近80万的新发患者,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和印尼,居全球第三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结核病作为我国流行最广泛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一直是我们防控工作的重点。结核病可防可治,主要有以下几种预防手段:
1.接种卡介苗:出生后尽快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儿童结核病的减毒活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之一。卡介苗可明显降低儿童患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风险,对儿童肺结核有保护作用。
2.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强身体锻炼、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应遮住口鼻,不要面对他人,不要随地吐痰;在学校及其他人群集中场所,教室和宿舍要勤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
3.药物预防性治疗和免疫预防:预防性治疗是对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结核病的人,服用抗结核药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是降低结核感染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主要干预措施。还有一种免疫制剂-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用于预防潜伏感染人群发病,适用于15~65岁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提高预防新发结核病的保护效力,来降低发病的机率。
降低结核病的发病,我们还需要关口迁移,采取主动发现措施,做好重点人群的筛查,对潜伏感染者给予早期干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都是筛查结核病的重点人群;常用的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诊断筛查技术主要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皮试)、γ-干扰素释放试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试验筛查;当PPD皮试后的硬结达到一定大小或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试验筛查阳性且经过X线等其他检查未发现活动性结核病灶,才能确定为结核杆菌潜伏感染,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治疗;如发现患病者应及时治疗;其他感染者在出现肺结核症状时应及时检查。
潜伏感染者并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大多数的人处于一种潜伏感染的状态;是否发生结核病,主要受感染结核菌数量、毒力以及身体抵抗力的影响,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则容易发生结核病。结核菌感染者发病的概率5%—10%,而发病的人中,绝大多数在感染后的1—2年内发病。所以消除结核病,必须控制结核潜伏感染人群。
当人们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痰中带血, 或低烧、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就应考虑到患有结核病的可能,一定要及时检查。检查、诊断和治疗肺结核应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普通肺结核患者只要坚持规则6到8个月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治愈的。
在巩固防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强预防、重筛查,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结核病危害,参与结核病防治,实行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群防群控,有效遏制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尽早消除结核病的危害,终结结核流行。
(菏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皇甫蓓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