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防痨,您不可不知的“咳嗽礼仪”
时间:2022-02-21
咳咳咳,人生不过百年,大约3153600000秒。在这三十亿秒中,谁还不咳嗽两声呢?咳嗽的发生率约为70%。
咳嗽是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的反射性防御动作,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既是一个独立性的病证,又是呼吸循环系统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包括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各种肺炎等。
这样的场景人们都会很熟悉:冷风阵阵,喉头发痒,咳意袭来,势不可挡。风中有个人正憋得脸色通红,喷的涕泪四流、咳的酣畅淋漓,阿嚏~~~!咳~~~咔~~~呸~~~去~~~~!然后,痰液和唾沫就会像离弦之箭飞向犄角旮旯。不不不,他是一个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的人,想到了“俺是文明公民、不能随地吐痰”,情急之下迅速用手去捂住了口鼻!还好,它好像还在掌控之中。他有点嫌弃,又无可奈何(毕竟这玩意谁还会不离不弃啊!),心下终于坦然,却从未考虑过,这下意识的一挡是正确科学的吗,到底能挡住多少飞奔的痰液和唾沫?没被挡住的会飞多远,又飞向了哪里?挡在手掌之中的,又是什么样的归宿?
看看这位疫情期间的密切接触者,刚刚解除隔离的美国男子,在接受一个节目访谈的时候咳嗽不止,女儿被他抱在胸前,女儿喝水期间,他用刚遮完咳嗽的手去碰瓶口,顺便还喝了一口。
这位爸爸心好大!幸亏父女都是核酸阴性!
有网友评论并科普“他用手握拳咳嗽后,立马摸了他孩子的手,病毒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孩子的嘴里,认真的,大人怎么连咳嗽时用胳膊肘遮挡都不知道啊”。
为这位网友点个赞吧!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打喷嚏咳嗽时,用手一挡,尽在掌握之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科学家通过高速摄影机发现,喷嚏形成的液滴有大有小。大的受气相流动的影响,下坠速度较快,距离比较近,在1米范围内;而较小的液滴以不同程度的湍流气云悬浮,射程较远。 液滴组成的高密度喷射物,科学家将之称之为“云”。这团“云”在喷射过程中,会将周围的空气卷入,“云”的体积会不断增大,但速度也会逐渐减慢。 科学家在进行大量测量,并将数据输入数学模型后,得出结论:打喷嚏产生的较大液滴可以最远到达8米远的地方,而咳嗽则达到6米远。并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喷嚏和咳嗽最多可以在空中停留长达10分钟。
而就速度而言,打喷嚏咳嗽不超过5秒的时间内,唾液早就喷到70cm外去,这样的速度和距离,岂是一掌之力能挡得住的,大家一定都知道,有个名词叫“侧漏”。而如果这个人正在生病,“侧漏”的唾液中细菌和病毒也会随风飘荡,或许会随着呼吸进入到我们身体内,而挡在手掌之中的,也会在不经意中到处涂抹,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喷嚏咳嗽来的猝不及防,又没有口罩纸巾等“武器”,我们该怎么办?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的措施中,专门提到过咳嗽的正确姿势 ,那就是用弯曲的手肘遮掩口鼻。这个动作可以将喷出的飞沫阻挡在手肘皮肤或者衣服上,而这个部位较为干燥,且不容易再接触其他公用物品,可以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为什么要用弯曲的肘部,而不是手掌?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曾做过试验:
一、用手掌遮挡喷嚏
用红颜料漱口,用手遮嘴正常打喷嚏,放下手后满手红颜料,地上有将近100多滴红颜料水,最远可达9.5英尺约2.9米。
二、用手肘遮挡喷嚏
用绿颜料漱口,手肘遮喷嚏,结果只有手肘处有较多绿颜料,但手上干净,地上只有2滴,最远的只有0.5英尺约15cm远。
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做,才是规范科学的“咳嗽礼仪”:
一、当你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手绢捂住口鼻,防止唾液飞溅。避免用双手遮盖口鼻,因为这会让手沾染上病毒细菌,也会将病菌传染给别人。
二、如果临时找不到手帕或纸巾,情急之下,可以用手肘的衣袖内侧来代替手捂住口鼻。弯曲手肘后,再靠近口鼻。
三、咳嗽或打喷嚏后要立即清洗双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四、使用后的纸巾等不用乱扔,要扔到垃圾桶里。
五、患呼吸道疾病期间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外出时要佩戴口罩,同时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距离。不要大声谈笑,避免“吐沫横飞”。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