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报告赞誉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实践
为全球终结结核病流行贡献智慧

2025-11-18

  2025年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其中专题介绍了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充分肯定了中国自2021年以来在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领域的开拓性突破,为全球终结结核病流行贡献了“中国模式”。

  自2021年从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层面推动结核病预防性治疗以来,中国克服结核病发病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接受度不高、创新诊疗技术应用不足、疾病负担地域差异明显等多重挑战,逐步构建起了系统化的预防性治疗网络体系。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预防性治疗人数从2021年的22 778人增至2024年的87 034人,覆盖范围包括家庭密切接触者、学生、HIV感染者、监狱人群、长期透析治疗者、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人群、矽肺患者等重点人群。在此期间,中国结核病估算发病率从55/10万降至49/10万,显示出预防性治疗对疫情控制的积极影响。

构建国家框架,明确预防路径

  中国自2021年起逐步构建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国家框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于2021年和2023年发布了《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与《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2024年,国家疾控局等九部委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预防性治疗具体目标:到2025年,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性治疗覆盖率将达到60%,2030年提升至80%。为推进目标落实,中国在2022至2024年间推动 “无结核社区”建设试点从36个扩展至790个,逐步构建起以社区为基础、以主动筛查与预防性治疗为核心的综合干预网络。

采用国际标准,优化技术方案

  《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tuberculosis: module 1: prevention: tuberculosis preventive treatment》在核心内容上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结核病感染检测方面,中国推荐采用三种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技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基于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在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方面,中国推荐实施的方案基本采纳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方案。对于药物敏感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推荐的方案包括6个月或9个月的每日异烟肼单药治疗、3个月的每日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治疗、4个月的每日利福平单药治疗。对于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则建议每日服用左氧氟沙星6个月。

  在采纳世卫建议的基础上,我国在“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情,对于世卫推荐的每周1次的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调整为每周两次的中国剂量的方案。目前,中国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每周三次服药的1个月的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研究,有望进一步缩短预防性治疗疗程。此外,中国也在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制剂用于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协作网络,提升服务可及性

  为推进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工作,中国建立起“疾控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协同服务体系。通过明确各方职能、加强信息互通与协作,实现了从筛查、诊断、治疗到随访管理的全流程无缝衔接。《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预防性治疗门诊,在充分考虑地理布局、资源配置、疫情现状等因素的前提下,科学布局预防性治疗门诊,为结核潜伏感染者接受预防性治疗提供便利和保障。

完善监测体系,强化效果评估

  根据《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设定的目标,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会有更多人能够得到有效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为有效监测全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工作目标的进展,并为优化策略提供循证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建立标准化登记报告系统,系统监测结核感染检测结果、结核病筛查结果,以及治疗启动、依从性和完成状态等关键数据,为优化干预策略、推动目标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从国家政策制定到地方实践探索,从技术推广应用到体系建设完善,中国在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方面的系统推进,不仅为降低国内结核病负担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终结结核病目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中国模式”。未来,中国将继续以规划为指引,以科技为支撑,为实现“终结结核流行”目标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综合业务部 徐彩红 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附       件:

相关信息: